找回密码
 注册创意安天

在主流市场中舞动奇迹:经理人的权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1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16.下属是能人怎么办(2)

第五,坚决撤换小肚鸡肠的领导。有些领导担心能人超过自己,不仅不培养、不举荐,还千方百计地采取压制贬损等卑劣手段,这样的领导,害了别人的同时也害了自己,进而损害了组织利益。对这样的领导,最好趁早把他从组织的领导岗位上撤换下来。对不能够培养出能人的领导,只认为自己能者,是不能够大用和重用的,或者说,他不适合做领导工作,撤换掉当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2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17.眼高手低者如何用(1)

用人是古今中外任何企业组织都必须面对的问题,用人是企业组织,尤其是目前非公企业组织最为头痛的事情,因为非公企业对人的约束要素很少,人员的流动性很强。企业要想规范有序,稳定发展,用人是关键。企业的风险有很多,用人失当是最大的风险。企业组织所有的工作都是由人做的,要想工作不出问题,就必须保证做工作的人不出问题。组织在安排工作,考虑人选时,一定要了解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尤其是重要工作更应该考究人选问题。笔者认为,大致有十多种人不能大用重用。当然,人无完人,但是有质量缺陷的人才,一般情况下不要委以重任,有时宁可事情停住不做,也不要饥不择食重用这些人。因为,把重要的事情做砸了还不如不做,不做是零,做砸了就是负数。

眼高手低者不能重用。现实中眼高手低的人常有,这种人老想着干大事,小事不屑于做,即使做了,感情上也会老大不情愿,心理上也觉得不舒服。有这样心态的人,小事肯定干不好,连小事都干不好的人,怎么能干大事呢?所以,对这种人千万不要给他委以重任,如果委以重任,十有八九坏事。想扫天下的人必须有扫天下的能力,扫天下的能力是通过持续性地扫一室积累和培养出来的,整天只想扫天下而不想扫一室的人,肯定没有扫天下的能力。

现实生活中眼高手低的人有不少,他们不屑于扫一室,天天梦想着干大事,干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事情,尤其新参加工作的人,经常对事务性的工作不屑一顾,认为自己是学什么专业的,干这些是大才小用,委屈了自己,结果真正给他重要事情干的时候,又没有实力干好了。

在某一个高层家属宿舍楼,一个开电梯的年轻女孩,因相貌酷似某演员,招来不少的议论。大家乘坐电梯时,总是有意无意地说起她像女演员之事,说得多了,她便默不作声。一天,下班高峰时间,挤在电梯里人们又开始谈论起这件事情,有人说:“真的,你长得太像某某演员了,何不去试试演电影呢?”言外之意,开电梯委屈她了。这位姑娘终于忍不住开口说话了:“您说的那位演员我知道,她只是位三流的演员,而我是一名一流的电梯工。”电梯里顿时鸦雀无声,从此,乘坐电梯时,再也没有人议论此事了。

世间只要是合情合理合法之事,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用心去做,都能够做到精细一流的水平,而且作为职场中人,无论在任何岗位,做任何事情,都应追求精细和一流。

再进一步研析,世界上无论任何难事大事都有做成功的可能,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应摆正做事的心态。无论多么宏大的工程,都可分解成细小的具体事情,要想做成大事情,就必须把分解后的每一件小事情做好。任何事情都要从一开始做起,只有从一做起,才能做到二、做到三,才能最终做成功,不做一的人,永远做不成二,也永远不会做成功,不能做小事的人也不可能做成大事。

眼高手低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浮躁,很难把事情做精做细,做成功。对眼高手低的人,用之要慎重,轻易不要委以重任。作为用人单位,有义务教育眼高手低的人,培养他们做小事、把小事做漂亮做精致的心态。一旦员工养成了把小事做成功的习惯,他们便有了做成大事的基本要素。

下面,我们谈谈以下三类人:眼高手高者、眼低手高者、眼低手低者。

眼高手高之人可以大用重用。但这种人,尤其其中有年龄优势的人,往往用不长,外部的媚眼、鼓噪、诱惑很容易使其离开组织。这种人期盼的是更宽广的舞台和顺心的工作环境,所以,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容易产生一走了之的想法,这类人坚信世上“自有留爷处”,其实这类人到了新的“留爷处”时,未必就待得长。

眼低手高之人属于不自信的人,对这种人,最好给他们一些直接操作性和执行性的工作,有重要的工作时,让其担任辅佐性的角色,辅助主角完成工作,或者分配些相对比较稳定的工作让其完成。当然,也可以让其独立完成一些比较细小的工作,逐步培养其自信心,但是也不可培养过头了;否则,他们容易盲目自信,过高评价自己,跳槽离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3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17.眼高手低者如何用(2)

眼低手低之人一般有自知自明,可让其做些按部就班的、日常性的事务工作。每一个人都有其发挥能力的时候,关键做到人事相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3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18.热情高能力低者能用吗(1)

现实中,热情高能力低者大有人在,领导在用人之际,有时偏偏用了这些热情高能力低的人,把这些人放到与他的能力根本不匹配的重要岗位上,其结果可想而知。

某单位因上马一项重要的技术开发项目,一位能力比较强者积极性不高,不愿当项目经理,而一位能力很一般的人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表现出很高的热情,愿意担当重任。领导班子经过研究讨论,认为此人不行,转做那位能力能够胜任者的工作。此时,能力一般者面对挫折更是奋发,找到主要领导,表述忠心和热望,阐述自己的想法和工作思路,并连夜拿出具体方案,而且还写保证书之类的东西,他的热情终于感动了一位主要领导。最后这位主要领导拍板决定,由这位实际操作能力一般的人出任项目经理。这位项目经理一上任就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勤勤恳恳,加班加点,一派忙碌的做派,领导班子中有一人分管该项目,时间久了,他也被这位经理的热情感动,逐渐放松了对项目的跟踪监管。这位热情高能力低的项目负责人逐渐大胆起来,犯了致命性的错误,使该项目前功尽弃,同时还使许多关联合同无法履行,产生了许多合同纠纷。虽然,这位能力低热情高的人最终走人了事,但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案例分析 领导为什么会选用“热情高能力低”者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发现一个问题,领导急于用人之际,往往容易用错人。那位能力高的人积极性不高,领导反复做其思想工作,却没有效果时,偏偏出了一个热情高涨的人。试想,领导面对两者时,若不十分冷静,受热情感染,感情就会倾向于后者,上述案例就是这样发生的。实实在在的工作不是仅靠感情就能解决的,选择了后者就意味着,领导要随时面临可能发生的前功尽弃的风险。选择能力强的前者时,领导可能要做的工作就是把思想工作做到位。相比之下,领导当然要选择能力强的人担当重任。

进一步分析,能力强的人会很自信,认为领导肯定会把这项工作交给自己做,所以一般不主动迎战,等领导请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摆架子。作为领导,如果没有揣摩透这些将官们的心理活动,认为他们不愿干,那麻烦可就大了,再加上领导若没有什么领导艺术,不愿低头“求”将干活,或“求”将时语出不慎,操作失误,会真的促成这些将官们彻底不想干。领导面临无将可求,无将可用的被动境地。因此,作为领导,一定要懂心理学,要有很好的领导艺术,把下属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当领导面临求将和求将不成的情形时,热情高涨、能力低下的人往往会将领导引入误区。领导会认为其精神可嘉,虽知此人能力不够,但受其热情感染,有时还会让他试一把。开弓没有回头箭,结果是热情越高办的错事越多,造成的负面影响越大。现实工作中,很多组织不断上演着人力资源工作中识人、用人不当的悲剧。

这令人想起了施耐德的那句话,世界上99%的人都干着与自己能力不相当的工作。

如何对待“热情高能力低”者

人的能力大都是在实战中锻炼出来的,因此,每个人都有逐步积累能力的过程,下属有热情毕竟是一件好事,好事要办好,如何才能办好呢?我的经验如下。

首先,鼓励肯定这种热情:“好,只有想干事才能干好事,只有想着干大事,才能干出大事,继续注意积累,你将来一定能成大事1领导这样赞许下属,听者的热血在血管里奔涌的同时,会以愉快的心情接受你下一步的安排。千万不能出言不慎:“你不行!你差远了!这么大事能随随便便给你吗?”一副看不起下属的口气和神态,这会伤人心的。领导随意的一句话,就有可能导致某人消沉下来,或者辞职走人,甚至可能破灭一个人的梦想。无论是在人前,还是在人后,领导都不能随便说这些话,因为这些话即使当事人没有直接听到,也会间接收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4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18.热情高能力低者能用吗(2)

其次,在鼓励其热情的同时,还要注意观察培养,如果确有培养前途,就让他参与大的事情,做些辅助性和配合性的工作,逐步锻炼培养。培养人才有一个过程,不要看到他有热情,不管其能力如何,就一下子把他放到重要的岗位上,这是对企业组织也是对他本人的不负责任。就能力来讲,用人的原则是能力大者可以小用,但能力小者千万不要大用,可以适当高出其显在能力使用,但必须在其当期的潜在能力范围内。对下属当期的潜在能力的估计,是领导识人的一项重要基本能力指标。

最后,在培养锻炼过程中,要注意加以理论指导。领导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最容易疏忽的问题就是“只考不验”,更谈不上辅导、帮教、引领。领导在考验某人和让某人到某岗位锻炼时,意识和目的非常清楚,问题出在当下属锻炼接收考验后,离开了领导视线,领导一忙把这事情给忘记了,下属考了半天没有人来验收;岗位上锻炼时没有人指导,走歪了也就一直歪下去,等量变生质变后,领导才意识到,但为时已晚,十分可惜。下属的锻炼成长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以及质量的高低不仅与本人的悟性有关,更与他人的帮教,尤其是领导点拨指教密切相关。优秀的领导一定是一位帮教下属成长的高级教练。

企业在培养人时应注意一条,不要为培养人而培养人,应为用人而培养人。只培养人而不用人那是学府的职能,对企业来讲是迂腐的行为。说得实际一点,企业就是用人的地方。从成本的角度看,公开从社会招聘现成的熟练人才,要比企业自己培养经济低得多。可为什么企业大多自己培养人才,而比较少从社会公开招聘呢?这其中的因素比较复杂,在本章就不叙述了。

人的热情和能力二者的组合不只是“热情高能力低”这一种,另外还有“热情高能力高”、“热情低能力高”、“热情低能力低”三种,这三种人究竟该如何用呢?我给出的答案是,“热情高能力高”者大用,这种人用的时间长短主要看他的热情保持的长度,一旦热情降温就不行了,所以作为经理人,如何保持这类人对工作的热情是关键,没有了热情,或激不起他的热情,就此打住,不再大用;“热情低能力高”者适当用,这类人没有激情,主要是没有欲望,是享受型人,没有奋斗的动力,那么适当用就可以,比如给些常规性的工作,他会做得不错,指望这些人创新发展,那是水中望月;“热情低能力低”者坚决不用,这类没有欲望也没有能力的人就不要用了,趁早让其离开组织,不然他会对组织其他成员造成负面影响,让组织成员染上“瘟疫”,极大地降低组织的运营效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5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19.如何招聘到核心员工(1)

与如何应对核心员工离职永远相伴的就是,如何招聘到新的核心员工?企业应如何在关键岗位的招聘面试中提高效率呢?

任何一个用人单位都希望找到优秀的人才,通过招聘、简历筛癣初试、复试,录用后,企业往往发现找到的人并不理想。这是什么原因呢?一般企业的面试就是问几个常识性的基础问题,然后就凭感觉了。有规模的企业则多几次复试,把应聘者折腾几个来回,也拿不定主意。审犯人一般的面试,用来招聘普通员工还勉强凑合,对于骨干核心员工的招聘,就很难奏效了。

现实中,审犯人式的面试随处可见。那些没有经验的或责任心一般的面试官,在面试过程中,简单问几个问题,应聘者再机械地回答这些问题,回答完后,面试官就命令走人,气氛真的和审犯人差不多。这种面试,一般情况下根本问不出实质内容来,应聘者要么提前准备好了台词,要么自我保护性地回答问题,而不会主动开放性地回答问题。作为面试官,对应聘者除了外表外,几乎没有什么感觉,对面试者的内在思想和基本能力,则一概模糊。之所以这样,问题不在应聘者,而是面试官用机械的面试程序,把自己给框住了,应聘者只能削足适履,看起来也就很少有“个性差异”了。最后面试官只能凭个好恶挑选员工,面试也就失去了意义。

一般的面试程序是,由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初步面试,把应聘者的基本素质关,专业能力关则由专业的部门经理把握,重要的岗位以及经理级人选一般再加一道或两道面试程序,由高层领导面试。这些身为领导的面试官,该如何面试应聘者呢?我的经验是:一聊,二讲,三问,四答。

一聊:谁聊?聊什么?聊多久

答案:面试官聊,聊与招聘职位相关的内容,聊3分钟。

领导作为面试官,应把公司的大致情况以及公司的发展前景,用三言两语向应聘者做一简要描述,因为公司的发展变化需要新人加盟,这样顺理成章地把要招聘人的原因及重要意义叙述出来;进而可以具体叙述招聘的新人需要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甚至可以说出干到什么程度会有什么待遇等。总之,作为一名领导级的面试官,应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企业现状、发展前景以及与招聘岗位相关的要素,非常连贯地告诉应聘者,整个叙述过程大概也就两三分钟时间。方使这些介绍使应聘者立即产生共鸣,围绕面试官所聊的主题,展开下一步的阐述,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省面试时间。不然上来就问,或问的问题很大,应聘者经常不知道该讲什么,于是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漫无目的地讲,结果讲了很多,面试官想听的没有听到,无关紧要的听了一大筐,浪费双方的时间。

为什么面试官要采用聊的形式呢?聊,不同于讲,聊是两个人或少数几个人之间的非正式谈话;聊是在小范围内,在轻松民主的气氛中进行,非常自然,轻松愉快,让应聘者放松后,他易于发挥出真实水平。否则过于一本正经,应聘者会有反感。

二讲:谁讲?讲什么?讲多久

答案:当然是应聘者讲,讲自己与所应聘职位有关的内容,时间3分钟。

尽管面试官什么要求也不提,什么问题也没问,当应聘者听完面试官的简短介绍之后,会立即在自己的脑海里搜索与面试官所聊的内容相关的东西,并把自己最适合招聘职位的、关联度最高的内容,有选择性地、用自认为最恰当的方式表述出来。

为什么应聘者是讲,而不是用聊或者其他表述方式呢?这是由应聘者和面试官的心理状态不对等以及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应聘者一般都急于展示自己与应聘岗位相宜的才能与品质,处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状态,因而不可能平静地聊。如果应聘者能够和面试官轻松地聊,说明应聘者的心理素质特别好,或者心理优势特别明显,这一般是久经职场的高级别经理人才有的表现。

应聘者的这段演讲是应聘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面试官据此可以看出应聘者的基本内涵、从业经验和资源背景,更重要的是,能了解到应聘者的知识总量、思维宽度、速度、深度、精度、语言组织能力、逻辑能力、概括总结能力、化繁为简能力、应变能力等,这些在简历、笔试和测试中是很难体现出来的。关于应聘者的经验、资历和背景,在前期翻阅简历时,面试官都看过了,但看他写的和听他说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测试角度。有丰富经验的面试官听过应聘者的3分钟陈述演讲后,基本上就会产生一个大致正确的判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19.如何招聘到核心员工(2)

如果采用传统机械的一问一答式面试,根本不会有上述的面试效果,也根本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一问一答、审犯人式的教条面试中,面试官和应聘者都会感觉气氛紧张,双方都会感觉既处于进攻状态又处于防守状态,于是双方的心理活动处在对抗状态,而不是合作状态。试想如果双方处在相互不合作状态,怎么能有好的面试效果呢?所以,面试的艺术在于面试官能否把应聘者当时的心理活动和自己的心理活动有机地协调起来,使双方处于良性互动状态,而不是互抗和矛盾状况。

当应聘者作3分钟的陈述演讲时,面试官应认真听讲,并不时给予微笑式的鼓励和肯定,切记不要轻易打断应聘者的陈述。这样一则对应聘者陈述的主题思路会中断,会顺着你的新问题偏离,而把原来准备的与应聘岗位有关的重要内容丢掉;二则会延长面试时间,增加面试成本。

三问:谁问?问什么?怎么问

答案:面试官发问,问关键的内容和相互矛盾的地方,要刚柔相济地问。

面试官无论如何都要耐着性子,认真听完应聘者3分钟左右的陈述,对3分钟过后,仍喋喋不休的应聘者,面试官可以通过看表等形体语言善意地提醒应聘者。

应聘者陈述结束后,面试官应主动发问,问什么呢?不要问些老生常谈的话题,不要问简历中已有答案的话题,不要问笔试中以及刚才的3分钟陈述中已叙述清楚的话题。否则会招致应聘者的不满:“我的简历中已经写了”、“我刚才好像说过了”等,造成面试气氛的尴尬。

究竟该问什么?主要问以下内容:面试官应该了解在简历和笔试以及在3分钟陈述中一直没有叙述出来的问题;应聘者在陈述中和简历中自相矛盾的地方;应聘者陈述的事实以及简历中反映出来的内容与应聘职位不相宜的地方。总之,就应聘者自身矛盾问问题,看应聘者如何回答。

如何发问呢?问话的语气方式也要因人而异,对性格直爽开朗的应聘者可以问得节奏快一些、直接一些;对内向的人可以适当委婉一些,但无论如何都不要攻击应聘者、伤害应聘者或者以教训的口吻对待应聘者。不论怎么问,问题要柔中带刚,曲中显直。只有问到关节上,问到矛盾处,才能起到面试的效果。因为这样做,一是补充需要了解的关键信息,二是就矛盾问题的回答,看应聘者的应变能力和答辩能力,以及能力以外的诸如诚信问题和问题后面的问题。

四答:谁答?答什么?怎么答

当应聘者被面试官点到痛处时,他的回答才是关键。俗话讲:只有高水平的问,才可能有高水平的答。面试到这一步才真正进入了高潮。应聘者处理矛盾的水平高低和有无艺术魅力,全在这简短的回答之中。双方正面的交锋到这时才真正开始。如果应聘者答清楚了,可以接着问下一个问题;如果有破绽,可以就破绽继续追问;如果应聘者被问得局促不安,或满头大汗,说明应聘者在此问题上可能有难言之隐,作为面试官,可以对此问题罢休,不要穷追不舍,适当换一个轻松的话题,给应聘者一个台阶下。记住,双方是平等的,是相互选择的,面试官不是法官,也不要做法官。

在实际问答中,应聘者在回答面试官的问题后,也会主动反问面试官。应聘者问的问题一般都是关系到所应聘职位的薪水、待遇、休假方式以及作息时间、业务程序,或者岗位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司背景和竞争对手的竞争性等。面对应聘者的反问,作为面试官应该正面地、实事求是地回答,但不排除回答的艺术性。

面试官和应聘者相互之间的问答,总体时间掌握在4分钟之内。

综上,面试一位应聘者的总计时间是10分钟。时间太少了,效果出不来;时间太长了,不仅是加大了面试成本,而且反而会降低面试效果。当然,对明显不相宜的应聘者,可以在5分钟之内结束面试,但要客气礼貌地结束面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19.如何招聘到核心员工(3)

应聘者第一关注的是招聘职位的待遇,第二是自己能不能胜任该职位工作,第三才是岗位要求,即自己适合不适合。然而,许多招聘单位往往不说前两项,只提职位要求,这是严重的自我中心主义的反映。关于职位的薪水待遇等常规问题,面试官最好应该在前3分钟内告诉应聘者,或者在第一轮的面试中,甚至在招聘广告中尽早告诉应聘者,免得应聘者不好意思追问,绕来绕去浪费时间。这不是俗,这是对应聘者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有经验的面试官一般不会问应聘者:“谈谈你如何干好这项工作”、“你能完成多少销售额”。如果有面试官这样问,只有两种可能:要么面试官没有经验,属于根本不懂人力资源工作的那一类;要么是另有企图,希望通过应聘者的思路,集思广益。甚至有的面试官让应聘者在3天之内拿出一套方案,其实他让很多应聘者拿方案,其目的在于窃取应聘者的智慧,而不在于招到什么样的人才。对于这样的招聘单位和面试官,应聘者应提高警惕。

话要两头说,作为真想招贤纳士的面试官来说,如果遇到一位应聘者吹牛,夸海口,只有一个办法:拒之门外。这样的应聘者有两种人:一是骗子,二是疯子。这两种人是对企业破坏性很强的人,千万不能要。试想,一个外来“和尚”,对企业的内部信息根本不了解,随便念一个经,就能把企业做强,他不是疯子或者骗子,又是什么呢?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实际操作能力呢?很简单,看他做过什么、做成过什么、怎么做成的。做过什么是经验,做成什么是能力,怎么做成的是思维方法。有此足矣!这些都可以通过简历和面试以及调查得到印证。

面试后共有10位合格者,公司需要录取4位,该录取谁呢?傻子都会知道答案:录取前四名。而实际操作经验是,最好前两名不要录取,要录取排在三名以后的,为什么?

第一,好的都在抢,社会上的用人单位不是你一家,当你把排在前面的两位录取到企业后,企业对他有个试用期。企业往往单方面认为,我在考验你,事实上,企业忽略了一点:应聘者也在试用企业。试用期内,双方的机会成本都不高,谁都可以炒对方的鱿鱼。

第二,优秀的人永远会有很多机会等着,不仅你看上了他,其他企业也会看上他,他在试用期内会骑着马找马,会有许多机会向他招手,他随时会离你而去,而你怎么办?你想起排在中间的那几位,结果那几位此时刚好找到了工作,对企业来讲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三,排在前几位的人加盟到企业工作不久,又很快萌生了去意。为什么?因为他们很快陆续发现企业很多的负面东西,没有进来之前,看到的听到的尽是好的一面,负面的内容很少知道。等被录用进来后就不一样了,看到的接触到的完全是实实在在的真相,如果再碰上那么一两位欺生的或者嫉贤妒能的“鸟人”,新人就更难以忍受,如果此时外面有机会,他自然很快会离开。

当然,如果你的企业是行业内最好的企业,可以录取最好的;若不是,最好谨慎录用,不可贪才,不然会消化不良。一句话,录取最合适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20.别让“怀才不遇”者迷了眼(1)

当我们的老板们和老总们同情怀才不遇者、大胆破格启用怀才不遇者时,您是否思考过这类人自身的问题?这些“怀才”者之所以“不遇”,究其根源还在于自身有致命的职业缺陷。这些缺陷往往是人们不太注意的,更有甚者,有人把它当做自己的本事炫耀。

前不久,一位姓韩的老总,向我讲了一个他最近经历的事情,说到激动处,他甚至有些语塞。

韩总在一次私人聚会上,认识了一位在国企IT部门上班、已年过40的名校毕业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了解,韩总发现此人很有能力,尤其对计算机非常精通,从对话中也感觉不出此人有什么品质问题;后又进一步了解到,此人虽然调动过两次工作,但在20余年职业生涯中,几乎没有做过任何管理工作,也都没有被委任过任何重要工作,一直是普普通通的杂工;再深入沟通了解,韩总又发现,这位才子几乎对单位的每一位领导和他的每一级领导都不认同,而且看不起任何一位同事,认为他们都是草包,只有自己是人才……总之,慨叹自己怀才不遇。

韩总认为这位有才之士发挥不出才能可能是机制的原因,所以就想用一下这位怀才不遇者。于是便和他沟通,准备让其做一些具体工作。随后,韩总发现这位怀才不遇者思路敏捷清晰,并且做了一整套工作规划,还附带有时间进度表,非常专业,此时韩总感觉此人真是位难得的人才!可惜过去20多年被埋没了。韩总打算把此人招到自己的企业来,但又考虑到他对上司和同事的一贯看法,怕他与周围同事有矛盾,于是就决定让他兼职,独立开发一套对企业来说不是十分紧迫但比较重要的数据库系统。同时韩总也让他提条件和待遇,出乎意料的是,这位怀才不遇者以事业为重,坦言能用上自己的才能,比什么都重要,提的待遇要求非常低,但是韩总还是给了很高的待遇。

初期阶段,工作进展迅速,韩总十分高兴。随着往纵深推进,速度渐渐慢下来了,这位怀才不遇者开始推托工作忙,顾不过来,这与当初他说的整天闲着无事自相矛盾。韩总追问催促也不起作用,他的工作速度越来越慢,按最初设定的工作时间进度,一个月应该做完的一期工作,三个月过去了,还没有完成一半。半年过去了,第一期工作就是迟迟完不了。韩总再继续追问时,这位怀才不遇者就提出了些远远不只是个人待遇的问题,如,借口设计系统的需要,坚决要求配备最先进的设备。粗算下来,他提出的各种设备要求(这与当初谈定的不需要配置任何设备的条款相矛盾)费用相当高。韩总不情愿,于是就陆续给出了三四套替代方案,但被这位怀才不遇者一一否决。有的方案他虽不表示反对,然而在尝试的过程中,他让此方案付出了更高的代价,于是又不得不回到他提出的方案。无奈之下,韩总把这位怀才不遇者提出的购置设备的方案分成三步走,第一步先满足部分要求,先出个小结果看看,然后再推进后两步。

第一步实施后,韩总担心的事情很快发生了,由此设备派生出的费用清单很快便呈现出来!韩总一想,照此发展下去,一年的派生费用要远远高于设备本身的费用,真是“买得起马,置不起鞍”。而此时,已经过去八九个月了,一个月应完成的数据库系统第一期工作仍没有任何结果,因为没有设计任何输出端口,最初双方谈定,应该把密码告知韩总,然而,他自始至终找各种借口搪塞,就是不吐一字。韩总决定不再理会此事,也实在没有时间,心想看你什么时间完成?又过了三个月,这位怀才不遇的先生连一个电话也没有给韩总打,前期提供的设备所能够完成的设计工作,也没有任何进展。

韩总决定就此放弃这套设计系统。就这样前前后后折腾了一年多,费用花费了不少,没有干成任何事情。韩总自嘲:“这项数据库系统设计如果完成,将是世界上最昂贵的系统,比市场价格贵出不知多少倍。我算是被这位怀才不遇者套住了,我还是尽快止损,让他套点利算了。”同时,韩总庆幸:“幸亏当初没有把此人正式调过来,要不然还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4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20.别让“怀才不遇”者迷了眼(2)

我们不难发现:这种人的职业生涯就像一碗面条,在任何单位干,刚开始还行,就像刚出锅的面条一样,清爽美味可口,可时间稍微一长,就烂成面糊,没有任何力度和味道了。

从上述事件中,我们发现,这位怀才不遇者犯了一部分专业技术人才通常所犯的毛病,那就是靠自己的专业技术在关键的时候卡脖子。而且想卡脖子又不直说,让被卡者慢慢去悟,明白了赶紧“上供”,不明白继续卡你,明白得越晚让你付出的代价越高。那位怀才不遇者之所以最初要的待遇条件很低,是诱你上钩,一但钩住你,就开始从你身上一块块往下撕咬,贪得无厌。

也许有些有才能的人,真的是因为遇到自己无法抗拒的客观情况,才展才无门,施才无路,但人间正道是沧桑,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因此,那些长期“不发光”的怀才者出现在你面前时,一定要质疑:这位怀才者是不是有致命的职业缺陷?无论他演技多么精彩,都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真正有才者,是不会始终不遇的。

作为职场中人,如果总是怀才不遇,那么不是别的问题,根本问题在自己,自己的问题一般有以下四个。

一是才艺不够精,即才的成色不足。不患别人不知己,就患技不如人。自认为才华出众,才高八斗,其实还差得远,真要给些实际问题,还真解决不了。许多出校门不久的学生常会碰见这样的问题,总认为领导不重视自己,很想一展身手,一旦组织交给些任务时,就会出现两种心理活动:一是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干;二是盲目认为该怎么干,结果一干就错。只因这些人的才还不足以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度。二是影响才能发挥的要素不具备。大致有三方面:第一,德不足,“德,才之资也”,德是才的资本,厚德方能载物,如果只有才而缺德,才是很难发挥出优势的;第二,人际关系紧张,让自己才能发挥作用的成本非常高;第三,自己与环境文化不能融合,导致自己与组织不合拍,与组织文化对抗,失败的肯定是自己,这不仅仅是能力发挥大小的问题,也是自己能否适应和生存下来的问题;第四,身体健康的原因。

三是自己的才不能与时俱进。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都非常之快,一个人过去掌握的熟练技能很可能转眼之间就无用武之地了,而自己还浑然不觉,还到处炫耀自己的才技,酸腐地自称怀才不遇。作为职场中人,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持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永葆自己的才华青春。

我们一般人,都是越是年轻时越感觉自己怀才不遇,大材小用,甚至是有才无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一步步增强时,反而感觉到自己的能力有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不当皇帝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斜。

相对于未知的大千世界,整个人类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一个人又能知道多少呢?至多是沧海一粟吧。相对于古往今来的大千社会,个人能力只是蝼蚁之力,蚂蚁之所以能撼动大树,那是团结的力量,是集体的智慧,同时也是外部环境给创造了机会,找到了撬动地球的支点。所以怀才不遇者,只不过是自己把蝼蚁之力自我放大为撬动世界支点的力量,于是表现得目空一切,等在现实面前碰了钉子后,又消极处世,自己把自己沦落为“怀才不遇”者。

怀才不遇者是可怜,但我们的老板们和老总们,应记住那句老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5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21.国内企业的必修课—专精经营(1)

分析众多世界知名企业可以发现,企业成功的必备要素之一就是做专,只有做专了,才能做精;只有做精了,才能做出特色,才能做成规模,才能有竞争优势,才能有品牌效应、品牌效用和品牌效益。在已经入世的今天,我国的企业家们要想在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市场搏击中,成为赢家,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首先要转变“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小农经济意识,开始学做专,从“专”字开始,从“精”字上下功夫。专精经营,已成为国内企业家们的必修课。

沃尔玛雄踞全世界500强企业榜首这一事实告诉人们,服务企业也能做大做强,也能称雄天下。

过去,人们认为的大企业只有钢铁、煤炭、机械制造等工业企业,对传统的服务企业的看法是,服务业是从属行业,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补充行业,社会各界、包括企业本身都这样看的,因此就断定服务企业在中国只能是小企业,做不大,做不强。在过去,干服务业的领导和职工在感觉上都不如干工业的牛,这就造成服务业的小企业做派。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程度的深入,人们发现,原来的认识是偏颇的,服务型的企业照样可以搞得非常大、非常强、非常有知名度,尤其是关系到普通老百姓衣食住行的服务型企业,更容易做成知名品牌。如、肯得基、、沃尔玛、家乐福、柯达、富士等。入世后的今天,这些服务性的国际知名品牌企业来到我们的身边,那么国内的企业家们,尤其干服务行业的企业家们该如何应对呢?

国内的企业什么都做,企业略微上一点规模,就开始搞多元化经营。如果是一个零售企业,一旦达到千余人,它就有可能搞服装加工厂,继而搞副食加工厂、印刷厂、汽车修理厂、汽车配件厂、汽车运输公司、汽车租赁公司,开餐饮饭馆、澡堂子、理发店、公司,搞房屋中介,开幼儿园。开旅馆、小学、中学,甚至是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等。同样,搞餐饮的企业,若有千余人的规模,就也会开始搞服装加工厂,开小百货店、理发店、澡堂子、印刷厂、汽车运输公司、汽车维修厂等。工业企业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规模大一点了,就能开得全开了,能搞得全搞了。各企业在经营类别上相互渗透重叠,只不过有主业、非主业罢了。为什么会这样呢?除了历史的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外,在改革开放后,主要是小农经济意识在做怪,“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在起作用。主业红火的时候,这些副业不盈利也无伤大局,如果主业不好,这些副业全成了企业的包袱;多元成了多亏,集团流于空谈。

细想那些国际性的知名品牌,几乎是清一色的专一经营的。仅是做单一的碳酸饮料,就能做出世界性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来;仅是炸鸡块,就能炸出家喻户晓的麦当劳、肯得基来;仅是一个超市零售店,就能做出雄踞世界企业500强首位,年销售额2 000多亿美元的沃尔玛来;仅是普通照相用的胶卷就有世界性的柯达和富士。这真是俗话说的“做出花儿来了”。这些世界知名的企业所从事的领域都是非常狭小,难道他们的数万名乃至数十万名的职工就不穿服装?就不理发?就不吃饭?不洗澡?他们的企业就不需要宣传?不需要印刷品?不需要汽车运输?他们的殿堂就不需要装修?如果沃尔玛或麦当劳这样的企业,也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意识,仅他们自己的职工一年四季要穿的工装,开一个服装加工厂的话,其规模也非常可观,绝不亚于国内一些著名品牌服装厂的生产规模。难道他们就不知道“肥水”外流了吗?在多元和专一的选择中,这些世界顶级品牌都选择了专。就是近几年来高科技的代表,世界顶级企业微软不也是单一的从事办公软件的开发服务吗?可见,“专”是企业成功必备的要素之一,即使某些世界知名企业所经营服务领域相对宽点,但也局限在很狭窄的领域里,而且产品的同一性和相关性非常高,而不是业务方面的上下游相关联产品,更不是与企业内部员工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方面有关的产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6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21.国内企业的必修课—专精经营(2)

俗话讲,“术业有专攻”。企业只有做专了,才能在某一个非常专的领域里潜心研究,才能把某一个专业领域摸清吃透,才能减少盲区和盲点,才能减少运营操作的风险和失误。这样,才能做出精细的活来。试想,麦当劳公司不就是炸鸡块,可天天有十多万人都在研究琢磨炸鸡块这点事儿,能做不好吗?而我们的千数来人的企业,都想涉足尽可能多的领域,精力分散了,怎么能研究透呢?研究不透,就意味着在这个领域里有盲区和盲点,更何况市场形势瞬息万变,怎能不令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感到陌生、无计可施?一旦眼前出现一个外来的赚钱机遇时,企业就迫不及待地想抓住这个机遇,摆脱原存的压力和风险。其实,一个企业的成功不在于抓住了多少机遇,而在于勇敢地舍弃了多少外来的机遇,专注于某一方面。当人们面临机遇时,看到的是机遇带来的利益光环,而忽略了光环后面潜在的黑洞。一般情况下,当人们看到某个机遇时,感觉自己抓住了机遇,其实在抓住了机遇的同时,也抓获了风险。那些陌生的领域的盲区和盲点也许是自己眼前根本无法面对和解决的,要解决,付出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太高了,问题不等时间,时间不等人,这是企业运营的最大风险,怎能不马失前蹄呢?做企业,尤其是做服务性企业,要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里做。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不可能把世界所有领域里的事情都认知,但他完全可以认知某一专业领域,尤其领域越专,越容易认识透彻,操作起来就越顺手,失误就可能越少。做专一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如果什么都做,什么都将做不好,投入了时间和精力,还没做好,还不如不做。

只有做专了,才会做精。当一个企业组织长时期专注于某一个领域时,必将会对这个领域研究到细致入微的程度,这样做起事来就会做得精细。公司,100多年时间专注于对碳酸饮料的研究制作,所以,才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生产胶卷的富士公司,由于长期从事这个领域,所以做得非常精细,做到他人难以企及的精细程度。据说,生产富士胶卷用的胶是由产自西伯利亚草原特定草地上的牛的牛骨熬制而成;胶卷做到这种程度,可谓是精细至极了。

做精了,才能有特色。富士胶卷做得如此精细,才形成富士胶卷特殊的成像效果,形成了富士胶卷的特色。如果富士胶卷没有特色,在激烈竞争中恐怕早已败下阵来。其实,不同企业的特色不仅表现在商品的品质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形式上。富士的绿色调和柯达的橙色调形成了各自的企业特色和风格,早已深入消费者的心中;又如标志企业形象的CI设计,全世界上万家店的风格都一样,色彩一样、殿堂背景音乐一样、香味一样。同样,许多国际性的大的服务企业,其殿堂风格、背景音乐、香味、色彩都一样。这些特色的东西形成了企业识别,是企业与众不同的东西。企业特色是企业走向市尝走向消费者的最主要的法宝,在一定程度上讲也是惟一的法宝。

有特色的企业才能被消费者识别和认同,一个没有特色的企业要想走向消费者只能是一厢情愿。没有特色,没有与众不同的东西,本身就是个大众化的东西,有谁会记祝消费者不认同,不需要,又何必增加供给,扩大生产规模?本来就不被消费者所接受,是过剩的产品,扩大了规模,将更加过剩,就没有扩大规模的必要,也不可能做大规模。特色是企业做成规模的必要条件。世界性的知名企业通过连锁、加盟、特许等手段,不断地扩大经营规模,是因为特色产生了市场需求,需求刺激这些品牌企业的规模日渐扩大。

企业规模扩大了,竞争优势就显现出来,体现在企业的社会影响力的增大,市场认知程度的提高,企业经营成本的降低,管理水平的日渐上升以及人才的聚集优势、信息的传输优势、资金规模的优势、社会资源的优势、技术手段和水平的优势、抗风险能力增强等。这些都是小企业所不具有的,也不可能做到的。正像沃尔玛,规模优势有了,其许多的竞争优势全体现出来,其他中小规模的同类企业根本无法与它抗衡,只能选择错位经营,躲避经营。这样,这些知名企业无意间就减少了竞争者,无人愿意也无人敢于与它竞争。这样其市场的竞争压力就小多了。这就是《孙子兵法》中所讲的“势”。一旦成势,必将势如破竹、势不可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21.国内企业的必修课—专精经营(3)

企业的竞争优势有了,自然,企业的品牌效应就体现出来了。供货商,即上游服务商,不仅愿意和它进行合作,而且,会给予更多的优惠合作条款,许多合作商为了寻求一种无形的效益,让出一定的利益是常事,甚至会不惜一切代价。这样,这些知名品牌就会以较低的成本占有社会资源,甚至是无偿占有社会资源,包括上下游资源和其他方方面面的资源。这就是品牌效应,它是企业的竞争优势带来的无形的社会影响力,俗称无形资产或品牌价值。企业没有竞争优势,这些无形的东西也就无从显现。

竞争优势带来品牌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效用,进而带来了效益。有了品牌效应,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低,运作的空间加大,效果自然很容易显现出来,即品牌的效用也就体现出来,品牌的效益也就不言而喻。世界性的知名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垄断了消费者的“心”,产生了垄断利润,效益的产生是顺理成章的事。这是其他企业不具备的。

国内的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并在竞争中制胜,必须从思想上彻底转变,改变“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破除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做法。无论从事任何一个行业,都要从学做专开始。专注于自己最熟悉的领域,精细化经营,这样才能做出特色,做出规模,做出优势,产生真正的品牌效益,取得经营上的成功。否则,即使学了一些他人的经营术,也只能是做强一事,成功一时,或者说根本称不上成功。

其实,不仅服务企业如此,所有的企业都应如此,从学做专开始,从做精上下功夫,专精经营。补上这一课,国内的企业才能谈得上经营。否则,要想把企业做大做强,无异于痴人说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22.赢在淡季(1)

在淡季,业务减少了,特殊的行业和企业在淡季甚至连业务都没有,怎么办?这时,不同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会有不同的做法。

最简单也是最愚蠢的做法是,旺季盲目招人,一到淡季,不顾一切地裁人。还有一种不正确的做法就是,在淡季让员工彻底闲下来,甚至让员工外出旅游。真正高明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在淡季会组织员工做以下六件事情。

零售业每年的年终年初都是旺销季节,这时企业上上下下都忙得不亦乐乎,如果此时再忙于做工作总结和出工作报告,岂不是忙上加忙,忙得一塌糊涂?还有可能一下耽误两头—销售工作没搞好,工作总结报告也没做好。

企业一般都是以年度作为工作的总结和分析的单位,这样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有情可原,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折不扣地违背了经济规律,因为企业经营的淡旺季不一定是与年度的自然规律相吻合的。

试想,做年度总结时,企业上下都忙于经营促销,哪能够静下心来做工作总结呢?这时即使出了一份工作报告,也是应付差事,根本总结不好,分析不透。以这样的总结指导下一年度的工作,就如同盲人摸象,跟着感觉走。要把工作完全做好、做到位,岂不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

北京某商厦,过去都是在每年的三月销售淡季开始做工作总结报告,而在年终年初三节(圣诞节、元旦、春节)期间,集中精力搞好经营销售工作。这也许是该商厦曾经红火的原因之一,只可惜他们的工作报告是年度(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限工作报告,这其实是一份过时的工作报告,是与实际不完全相符的。也就是说,他们在实践上做正确了,在形式上又落入了俗套。

不同的企业,其经营的淡旺季节不同。一般商业服务性企业,其淡季在三月份和六七月份,生产性企业其淡季在年终岁尾。但也不一定,产品不同,淡旺季也不同。而且,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变化,即使同一类产品,其淡旺季节也在变化。一年之内的淡旺季也不是简单的一个周期,有可能是两个周期甚至更多,因此,企业应该以一个淡旺季周期做一次工作总结分析计划,而不是一年做一次,因为,企业错过一个盈利时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就有可能被竞争对手远远地甩在后面,从而败下阵来,被淘汰出局。

注意,企业的工作总结分析应放在淡季的初期阶段进行,这时刚好对过去的工作进行及时的总结分析,为做好下一个旺季的工作奠定基矗

无论是企业的领导还是员工,如果不学习,都将赶不上竞争者的步伐。

但是企业员工的培训应安排在什么时间呢?是否每天都要培训,任何时间都是培训时间呢?显然不是。淡季员工工作任务相对较轻,大家有精力学习,培训的效果也比较好。

在淡季,无论是经营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都可以通过回顾前一旺季中工作的得失,以及竞争对手的特点,决定自己需要学习什么内容。

不然不学习,或者淡季把员工裁掉,只留下看门守摊的,到旺季再临时招些散兵游勇,他们对企业、对市尝对竞争对手都不熟悉,怎么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呢?

注意,企业对员工培训充电应放在淡季的中期进行。旺季刚结束对员工进行培训,效果会很差,因为这时大家还沉浸在刚刚过去的旺季的得与失之中。淡季的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充电,他们可能来不及消化就得投入战斗,同样影响培训效果。只有淡季的中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员工才能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学习,效果才会好。

据说家乐福采取的培训更为灵活,它把“淡季”的概念运用在每一段时期,甚至每一天。在综合超市每天的运作中,总有一些时刻,A部门的人在忙,B部门的人却有1~2小时的空闲,此时家乐福会在保证不空岗的情况下,对B部门的人进行业务培训。

市场调研是每一个企业都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但什么时候进行市场调研是门学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22.赢在淡季(2)

如果在旺季进行市场调研,即便抽出时间调研了,临时调整经营方向,也会大大影响正常的经营活动,甚至可能事与愿违。

企业调研应放在淡季进行,这时调研的好处是:第一,无论是员工或是领导,都有时间和精力,调研不影响正常的经营活动;第二,调研工作可以得到员工的广泛参与,对下一步工作将有最直接的效果;第三,调研后,企业可以组织大家进行研讨,写出调研报告,以便在下一个旺季到来之际,工作起来有的放矢。

注意,调研时间应放在上一个旺季刚刚结束、淡季刚刚来临之际,这时大家对刚过去的旺季经营活动记忆犹新,旺季经营活动信息还都存留在大家的记忆里,如果这时组织大家进行研讨、沟通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而有的企业,旺季一过要么无情地裁员,要么沉浸在欢乐的庆功之中,让员工放假远游,这两种做法都不合适。

演练是企业(尤其是商企)在淡季进行的重要准备活动。企业要想在旺季到来之时,抓住市场机遇,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争取达到满分,淡季的演练活动就必不可少。演练的目的在于,提高员工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意识,提升企业的整体服务能力和竞争优势。企业要让员工明白,服务技能才是服务客户之根本,仅有好的服务态度是不够的。

注意,调研活动适合在上一个旺季刚刚结束的时候进行,演练活动刚好相反,应在淡季的后半期,下一个旺季快要到来之际进行。

不仅包括一线人员,管理人员也要参与演练,领导也要有意识地参与其中。演练内容必须是与经营管理活动有关的,在下一个旺季到来之际必须应用的。新添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要反复演练。演练活动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直接操作演练,可以举办技能大赛。演练活动一定要有组织有考核,并和奖金效益挂钩。

有人认为企业就是盈利的,员工按照制度规范和业务规范操作就是了,思想动员工作是落后的,或没必要的。其实不然,思想动员工作非常重要,它把全员的精神状况调整到最佳状态。

现在,人们一方面承认人的需求越来越复杂,同时在实际操作中却把员工当作最简单的经济动物对待,认为钱是万能的,用奖钱、罚钱简单地解决问题。这种悖论表现了管理者的无知和无奈,这种单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最愚蠢的做法。

不是所有的员工都是物质需要第一,不同的员工,需要是不同的。但无论如何员工是需要激励的,需要领导来调动其积极性的,这就是组织的力量,是领导的艺术性。如何调动呢?一年365天让每一位员工都处于亢奋状态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何时给员工做思想工作,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呢?

旺季来临之际,做下一个旺季的思想动员,采用一些领导艺术都是必要的。若动员得过早,士气容易泄回去;动员得过晚,已经进入繁忙期,员工思想还处于松懈状态,那将直接影响工作。所以思想动员工作应在淡季进入尾声,业务逐渐由淡转旺的起步加速过程中进行。

注意,思想动员一定动员到全员,制定奖励措施也一样要考虑到全员。这样才能协调一致,才能完成目标。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在这一点上要重视,不要把任务压上去就行了。没有思想动员,单压任务,员工对企业不认同或对目标模糊,他就有可能撂挑子;忙得受不了,就有可能提出辞职。到这种地步,经营管理者将是何等的被动?所以思想动员也是淡季末期必要的一项工作。当然,在淡季中期就没必要强调思想动员,让大家思想放松一下,养精蓄锐。

蓝岛大厦的电脑销售之所以一直位列北京市各大商场销售之首,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蓝岛电脑销售部在淡季做了认真的工作总结分析、制度的完善补充、市场的充分调研、员工的培训、反复的演练、充分有效的战前动员等工作,并且一年重复两次这样的工作,因为电脑销售一年之中有寒暑假两个旺季。蓝岛电脑销售部在漫长的淡季把应该做的工作做好了、做细了、做到位了,自然在旺季到来之时能够取得骄人的业绩。据统计,蓝岛电脑寒暑假期销售量占全年销售量的近80%,而寒暑假期的时间仅3个月左右,只占全年时间的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创意安天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创意安天 ( 京ICP备09068574,ICP证100468号。 )

GMT+8, 2024-12-23 06:3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