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新能源、信息网络、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已经具有相当多的技术积累。”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形势回升向好,基本实现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预期目标,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集中的投资拉动所带来的不良后果,选择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成为共识。3月9日,就相关问题,全国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局长、民盟中央科技委员会主任田静在他的办公室接受了《中国电子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技术积累
田静表示,回顾历史,每次危机我们都很好地把握住了机遇。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我国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发展的明显优势,着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带来了10年的兴旺发展。但时至今日,出口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方式显然已经无法延续昨日的辉煌。
田静说,其实,经过十余年创新,我国在新能源、信息网络、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已经拥有相当多的技术积累,产生了大量的“门槛”技术(指没能跨出实验室的“门槛”,真正走向应用的技术)。在传感网、清洁煤、宽带网、电动车、生物医药、固体照明、储能电池、投影显示等许多方面,我们都拥有国际先进的核心关键技术甚至部分系统的技术解决方案。除此之外,我们还拥有一批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拥有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拥有无比雄厚的储蓄资本,还有优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足以说明,我们的技术能力完全可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我们的自主创新技术也完全有可能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9年11月3日,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胆革除阻碍科技生产力发展的一切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田静认为,总理的讲话一语中的。当前我们缺少的就是一个将科技成果从“实验台”转变为“生产线”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性安排,没有一个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良好环境。
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为此,田静提出5点建议:
一是要认真论证和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利益为纽带,顶层设计、合理规划,组织力量建立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各环节紧密结合的产业联盟,分阶段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化目标,打通产业价值链。
二是要合理设计新兴产业的专利、标准等知识产权策略,规划建立配套的生产和经营模式,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基础设施。
三是要系统设计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政策,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彻底摒弃重物轻人的习惯性思维和做法,着力改善知识产权利益分享、国籍管理、子女教育、配偶就业、住房、医疗等宏观环境。
四是要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产业扶持和培育政策,按技术含量和产业化阶段,设计和实施差异化的税收政策,鼓励地方和企业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中。
五是要充分关注“门槛”技术,建立以政府基金为基础的稳定的投融资环境,为创新型企业分担风险,以市场需求和市场化运作模式牵引应用型技术的研发,在转化经费、平台和机制上予以必要的保障,引导创新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努力创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环境和土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