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语录第16期:法国16世纪的思想家蒙田说:"有时候,命运的安排往往胜过人间奇迹。"中国21世纪的网民补充道:"民初名妓小凤仙,要是找到民工,扫黃就被扫走了;她找到蔡鍔,就流芳千古。"
@杨克:黄色图片跟人体艺术的差别,就像裁缝和服装设计师的差别,根本不同却又难明确区分。
@王海鸰:爱不爱一个人,起关键作用的从来就不是对方的弱点,而是长处,对对方长处的欣赏程度。欣赏与容忍,成绝对的正比。
@蔡天新:一早收到日本俳句诗人、世界俳句协会会长、东京明治大学教授夏石番矢(Ban’ya Natsuishi)先生寄来的为地震-海啸灾难写的四首俳句诗歌,试译如下:无以名状的恐惧/ 一杯空空的浮华/ 倾倒下来。
@赵丽华:我女友昨天带孩子游景山,看到被八国联军弄走的大佛只剩底座,女友家10岁小孩气愤填膺,回家写日记痛骂:“这八国联军小日本太可恶了!再让他们地震一次,把他们震到海里去,让小日本从地图上消失!”我感慨于下一代对日本的仇恨根深蒂固,同时感慨他们把八国联军和日本人当成一回事……
@于卓:中国的奴婢文化,传承的是逆来顺受和窝里横,撕裂的是人性里的宽爱与相诚!
@侯小强:有一次跑步太猛,心脏有点不舒服,正于丹约我,知我不舒服,大骂我说我再不去医院就断交。后来我腿受伤了,一直没有完全恢复,和于丹见面的时候她到处给我找医生。我知道求人难,自己也从来不求人,也知道于她而言也未必愿求人。所以和她是真朋友。是真朋友觉得温暖,亦觉得亏欠。我朋友定义,就是如此。
@胡展奋:对别国的巨大灾难幸灾乐祸总是猥琐的,不高尚的。林肯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民族如果对另一个民族长期怀着仇恨或崇拜的心理,这就是一种弱国心态”。我们当然不会忘记日本对我们造成的人类史上罕见的伤害,但是借助天灾而公开笑话别人,无论如何是个小人,无论如何有损大国形象!这是通识。
@冯小刚:昨天发生的灾难是一块试金石,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浏览了平常观注的诸位博主就此事发表的所有言论,我很想借此认清诸位的面目、人性的善恶。结果让我很欣慰,除少数没有发表看法,90%的人都没有践踏做人基本的底线。尽管在很多事情上我们的看法存在很大的分歧,但作为朋友我们必须有最基本的信赖。
@杨志军:我坚信信仰的复活又一次成了人类的期待;坚信不是只有地震洪水雪灾才能唤醒我们的良知,不是只有战争流血死亡才能拯救人类的灵魂;坚信我们不是一个羞于纯真、清透、诚实、守信的民族,我们的国民素质虽然够惨够惨,但在不绝如缕之中,也还抱了一种升华提拔的希望。迷惘和混乱中,我一直在说:相信未来。
@吴祚来:转日本东海大学教授叶千荣微博:在东京回横滨的路上,我问途中和我一样往横滨方向回家的人「要不要搭车?」,回答都是「非常感谢,不麻烦了」。在这一个小时里,我的车又缓缓前行了300米。虽然车辆几乎完全停滞,但两旁人行道的密集人流里,没有一个人走到车道上来。
@麦家:读书及一言:永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念想任何你不喜欢之人。细思,此话的背后是慈悲心。喜欢与否皆是放大镜,念想喜欢者会放大其优点,同时放大你的关爱、善良与柔软;反之则会放大其缺点,同时放大你的仇恨、戾气与痛苦。朋友们,痛苦和快乐都是自找的,选择快乐无需大智慧,学会控制念想便足够!
@阿来:我穿着羊皮袄长大,有时回到乡下老家也会穿,大部分时候是穿着西式服装了,因为方便,更因为今天全世界的人都穿着差不多一样的服装。所以这么说,是想告诉你,热爱尊重民族文化有非常多的方式,最重要的是用我们的工作使这个文化在现代社会具有更大的活力,而不是简单服从于一种服装政治学。你说呢?
@余华:有时候,冠冕堂皇的警句格言用插科打诨的段子来注解更具有说服力。比如柏拉图那句著名箴言"做你自己的事,知道你自己",就可以用一个短信段子来解释:劫匪闯进银行,握着枪吼道:”躺下,不许动!”大家都一声不吭躺倒。劫匪望了一眼躺在桌上的出纳小姐说:“请你躺文明些!这是抢劫,不是强奸!”
@余华:法国16世纪的思想家蒙田说:"有时候,命运的安排往往胜过人间奇迹。"中国21世纪的网民补充道:"民初名妓小凤仙,要是找到民工,扫黃就被扫走了;她找到蔡鍔,就流芳千古。"
@笛安:妈妈说:我像你一样大的时候,心里想,我要是22岁该多好;35岁的时候又在整天想,我要是27岁该多好;42岁的时候又在想,我要是35岁该多好;48岁的时候却又在想,我要是42岁该多好……后来,我终于认命了,跟自己说,50多岁,挺好。
@贺延光:在大灾面前,日本国民表现的秩序和镇静让人钦佩。记得1979年访日,亲眼见到东京警察帮扶老人过马路,见到警察牵着一条走失的狗为它挨家挨户寻找主人,非常吃惊,因为我接受的教育日本人永远都是三四十年前的样子。又三十年过去了,我们只知道GDP超过了日本,我们不知道究竟差距在哪儿……
@张小波:据说高行健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最大推手是瑞典人马悦然。马有一次乘飞机时翻阅一本中国的文学期刊,发现了高行健,并从此关注他了。试想,如马悦然坐了另一个航班翻了另一本杂志发现了另一个人。那高行健对西方来讲,就是不"在"的。悲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