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的主题是“消费与民生”。
记者近日在市消委会、市旅游局等多个部门采访中发现,随着消费范围的拓展,消费纠纷也出现了新动向、新特点:不法经营者竟然在手机内暗设功能,令用户无端缴纳高额上网费;网上购物赠品竟然是木马病毒,盗取了消费者银行卡账号、密码;市民旅游遇到纠纷,随意提出高额的精神损失费,维权过度导致白白浪费时间……
在“3·15”消费者权益日即将来临,本报特推出专题,公布一些典型的消费维权案例。
据市消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共受理消费者来访、来信投诉2046件,其中通讯类产品投诉量 再次“蝉联”了“投诉榜冠军”,占了总投诉量的18.96%。而紧跟其后的食品类投诉只有92件,服装鞋帽类产品投诉更是只有68件。
而记者在走访中也了解到,尽管通讯类产品仍是投诉的热点,但是,该领域的消费纠纷却随着手机智能化、功能多样化而出现功能键隐含收费陷阱、因软件问题致手机不能正常使用等一些值得消费者警惕的新现象、新特点。
案例一:
话费无端“蒸发” 原是手机内设功能惹祸
打几个电话
几十元话费没了
今年3月初,徐姨在会城某手机店花450元购买某品牌手机一部。同时新购买了一张新的手机卡,卡内有金额50元。4天后,徐姨查询手机卡内所余话费,发现卡内只是剩下0.1元。
不查不知道,一查直吓人!徐姨当即觉得纳闷和奇怪!“这4天里,我只是打了几个电话,而且是本地通话,也没有发过信息,就这样,50元话费无缘无故被扣掉了,仅剩1角钱。实属离奇!”她说。
手机内设陷阱
莫名交大笔上网费
次日,徐姨又为手机充值30元,此时,手机卡内有金额30.10元。同时,徐姨到电话卡所属的通讯运营商处了解情况,并打印手机通话清单。据清单显示,扣费项目显示为上网费用。
“这么多上网费用从何而来?”这下,徐姨更是大惑不解,表示自己平时根本不懂用手机上网,买这个手机也只是用来听听音乐,哪来这么多上网费用?因此初步排查,手机卡内金额被扣掉,与手机卡没有关系。
于是,徐姨遂拿手机去手机店要求协商处理。手机店同意为徐姨维修好手机,并让徐姨将手机留下。此后,徐姨从店里取回手机,卡也是店员为其安装上的。回家后,徐姨再查一查话费,30.10元的话费又扣剩20.45元。怪事接连发生,徐姨觉得不妙,不禁对手机本身产生了怀疑,因此要求退货。
经与对方多次协商处理,均无果。无奈之下,求助于新会区消委会。
消委会调解:
手机商补回话费
新会区消委会受理投诉后,约请双方进行协商调解。经调查,手机在待机状态下,按压键盘向下键就会自动连接上网,并且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无缘无故扣除话费。
正常情况下,手机如果连接上网要扣话费的,手机都应有提醒,且需使用者进行二次确定。但这部手机却例外,原来是手机内置了暗藏收费陷阱的应用菜单,不知情的用户点击后就会被扣除话费。经协商调解,手机商最终同意徐姨补200元更换另一型号的新机。
点评
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要仔细认真研究好手机功能,弄懂其操作,特别是具有上网功能的,要多留心眼,密切注意手机内有没有内置了收费陷阱的应用菜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案例二:
山寨高端手机 好看不好用
“老板承诺是7天无条件包退的,但现在却不给退。”五邑大学学生小余日前在工人文化宫附近的手机店买了一款最新的“Iphone”山寨机,虽说外形与苹果“Iphone”非常相似,但用起来却并没有如商家宣传 的好用,音乐播放器也读不了音乐文件。
“山寨手机刚开始用多少会有点小问题,你再用用就好了。”小余与商家协商多次,也被商家以各种理由拖延了多次,最后竟被商家以“已过包退期限”为由拒绝退货要求。
而记者在这些手机店采访时发现,各种品牌手机都有“行货”、“港货”和“欧货”之分,而几乎所有的柜台都在公开叫卖“水货”、“山寨” 手机。这些手机虽然外形几乎一模一样,但价格却相差甚远。
点评
购买山寨手机等带来一大堆问题的故事,犹如很久以前已被无数人看过转过的“火星帖”般流行,但每年还在不断的重演着。许多消费者贪图一时价格的优惠,往往在事后的维修上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