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有家报社写信过来:
“近日国内第六次人口普查开始了,本次调查增加了很多内容,比如居住环境等。但记者跟访的时候发现,很多调查员面临“入户难”等问题。比如有人担心登记住房情况,会不会成为将来政府向百姓征税的依据?有人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露,有人担心遇到坏人借普查抢劫什么的,也有人查过了却不肯签字,担心草率签字会引起财产纠纷。总之,这次普查虽然事前宣传了大概一年,但如今实行起来难度很大。这个话题在国内引起讨论,人们又重提信任危机这个话题。 ...您在国外多年,美国有没有类似人口普查的活动。政府在做这些的时候,会注意什么,民众又是如何保护自己隐私不被泄露?还有有没有因此引发过社会信任的讨论?"
巧的是,我今年刚刚参加过美国的人口普查,不妨描述一下这边的做法,以供借鉴。
普查之前,我收到了一封信,说接下来你会收到一张人口普查表,请认真填写,请勿抛弃。再后来,表格来了,我们填完就送走了。在此之间,人口普查部门还发来提醒的卡片,告诉我们填写普查表,如果不完成,有可能遭到上百元的罚款。还有可能有普查员上门。但是后来普查员并未上门登记。根据我后来了解的情况,如果你已经将信封和问卷寄回,普查员就不再上门。
美国人口普查表的内容比较简单,一共十个问题:家庭人口,家里其它人员(如亲戚,临时居住的人员),现在的住处是自己拥有的还是租住的或是活动房(如汽车房),电话号码,家里的所有成员名单,户主性别,生日,是否属西裔,具体种族,户主是否有时候住在其它地方。然后是家庭其它成员的表格,内容类似。这些内容,避开了一些美国人视作敏感问题的领域,如收入,政治派别,宗教等。
根据我的观察,这里的人口普查,除了不交表格的小小罚款之外,主要还是利用”胡萝卜“政策鼓励大家去填写。在普查前很久,我们当地的中文报纸就呼吁华人社区积极填表,甚至鼓励非法移民去填(因为该信息保密,不交送移民局),另外表格上也看不出一个人的移民身份。社区华人领袖称每个人都去登记,以后华人的相关事业,去申请补助、资助,皆有数据可依。确实,不久前,我曾经写信给中国领事馆,让其到我们州现场办公,免得这里的华人家庭每次办理护照、旅行证,都需要千里迢迢去休士顿,因为我们这里到休士顿车程9小时,这样来回搞不好就是三天,而且这么远路,每年这么多人来来往往,需要多少费用和时间,路上还有交通安全问题。领事馆说不知道到底会有多少人来,人来少了他们说会白跑一趟,所以要我们去调查一下,到底这里有多少中国人。我去公共图书馆,利用相关数据库查找中国人口的信息,结果只能查到”亚裔“这一级,查不到具体本州有多少中国人。因此,我就难以找到相关的信息。而今年的普查表上,种族一项中,华裔就另外列了出来。这样以后我们就可能有具体数据了。
有这个具体数据会有什么用呢?是因为联邦政府的拨款,比如医院、就业中心、学校、老年中心、桥梁、公路、隧道等诸多公共设施的建立,均根据这个人口统计数字而来。如果一个地方人口少报漏报,在争取这些资金上就会受到限制。根据美国人口统计局网站的介绍,2010年的普查,会帮助各社区得到高达4000亿美元的联邦拨款,其金额超过包括瑞士在内三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该资金将用于上述各项设施的建设,所以除了需要隐匿身份的犯罪分子,普通人没有必要不去登记。这么好的事,漏掉干嘛?另外,普查局的网站上还刊登了很多采访录像,让各地群众讲述”老百姓的故事“。这些故事里也有的讲述到了人口普查后,由于了解了当地人口分布特征,一些社区申请到了专项基金,从事某些专门的建设,实实在在地改善了个人的生活。比如芝加哥一对小夫妇,买房子后,屋顶想变成”绿色屋顶“,种菜种水果,跑去申请一项基金,居然批了,小夫妇俩修起了自己的屋顶菜园,过上了你打水来我浇园的幸福生活。这些录像一再发出这样一个信息:社区拨款的基金,是跟人口统计结合在一起的。
确实,我也在网络上看到现在国内人口普查员面临一个重大信任问题。比如会不会有劫匪,冒充人口普查员上门抢劫。我想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一定是有的,或许可提供多种机会,如利用学校等公共设施,开展比较集中的普查?美国的选举,选票票站我看常常设立在教堂,因为教堂是一个人去得比较多的地方,停车位很多。
我想上门搞普查的普查员也不容易,上门要是吃闭门羹,等于是用社会信任的缺乏去惩罚这些个人。可是老百姓的担忧却又是真切的,不是虚构的。这时候需要统计部门放低身段,从实际入手,考虑创新的办法,回应群众的疑问和担忧,不要把责任都推给群众,说是他们不配合。另外,不知道现在除了上门普查外,有无邮寄的可能?如果没有,日后在普查当初的设计中,可多一些选项,比如让人自己填写了寄回去等等。没有邮寄的,信息残缺不全的,才去用电话或者上门的方式去登记。我想大部分人还是愿意自己主动填表的。在美国,到目前为止,主动填写表格邮寄回去的人,比例已经达到了74%,也就是说,只有26%需要普查员去上门登记。
不过即便在美国这个人口比我们少十亿的国家,人口普查还是一个大工程,所以美国人口统计局的动员力量也很大。什么Facebook, Twitter, Youtube, 各种新老动员手段一起上。人口统计局局长甚至还专门开了一博客,讲述他的人口统计观,我看其博客点击率还不比我自己,不过好歹,这也是一个亲民的姿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