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创意安天

上帝只给他开了一扇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5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jpg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
S.H.E的一首歌《不想长大》。歌曲没怎么听,但是这段旋律非常熟悉,源自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
莫扎特,一位音乐家的名字。对于他的音乐,我知之甚少;对于他的生平,我只看过几段简单的介绍。无论是从时间还是从空间来看,莫扎特离我都很遥远,把他和我拉近的是一部电影《莫扎特传》。
《莫扎特传》片长三个多小时,但并不让人觉得长乏味。影片采用倒叙的形式,通过旁人之口,讲述莫扎特精彩而又充满坎坷的一生。而这旁人不是别人,莫扎特视他为朋友,但实际上他却是莫扎特的敌人。他也是一位音乐家,安东尼奥·萨列里。
都说文人相轻,说得太绝对。文人并非皆相轻,相轻岂止仅文人。不知音乐家能否进入文人之列,但萨列里作为音乐家,对于同行,对于才华横溢的莫扎特,则不只是轻视,还有嫉妒,并且由妒生恨,要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顽固、保守的维也纳乐派,对莫扎特的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极为排斥。萨列里发现了莫扎特音乐的闪光点,意识到了其中的价值所在。进而,萨列里发现了莫扎特惊人的音乐天赋,高超的创作才华。这所有的一切,让萨列里感到自愧弗如,感到如芒在背。他暗中制造障碍,压制、排挤莫扎特,最后不惜恐吓、折磨莫扎特。萨列里终于如愿以偿,莫扎特因为精神上的打击、生活上的艰辛、创作上的劳累,疾病缠身,年仅35岁就过早离世。
反观莫扎特,腹有才华,胸无城府。他真的像一个没长大的孩子。生活上,他不修边幅,不谙世事。音乐创作上,他锋芒毕露,恃才傲物。他不向旧的势力妥协,他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他也把萨列里看做最知心的朋友。他天真、单纯、张扬,甚至有些怪异。这些是他的个性,也正是他的弱点。小时候,莫扎特被称为音乐神童,不管他愿不愿意,他还是要长大。长大后的莫扎特,生命中没有童话,有的只是穷困、疾病、排挤、甚至暗算。当他接到萨列里装扮的黑衣人要求他创作《安魂曲》时,知道这也是自己生命的终曲。他是用生命来创作的,正像他所说的,这部作品首先成了莫扎特献给自己的《安魂曲》。
整部影片渗透着两个字:嫉妒。嫉妒是人心底的魔,嫉妒有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害了别人,也伤到自己。萨列里害死了莫扎特,但良心的谴责让他难以安宁,最终精神失常。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描述的是自然现象,映射的是社会现实。才华,是值得骄傲的资本,也可能是招来麻烦的祸端。在中国,人们更熟悉的一句话是“既生瑜,何生亮?”说的也是才华,也是嫉妒。不遭人妒是庸才,但莫扎特的悲剧也正因他的才华,莫非这就是天意?莫扎特全名沃尔夫冈·阿玛迪斯·莫扎特,电影《莫扎特传》的片名选用中间一段“阿玛迪斯(Amadeus)”,原意为“上帝的宠儿”。这是多么绝妙的讽刺。《圣经》中有句话: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定为你打开一扇窗。对于莫扎特,是否也可以这样理解:上帝只是赐予了他音乐的才华,却让他遭受嫉妒,赐予他贫困、疾病以及短暂的生命。上帝为他关上了大门,只给他打开一扇窗户。
看完电影,意犹未尽,又搜索了一下影片的相关内容,才知道这是一部1984年拍摄的影片,曾获多项奥斯卡奖,距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年。尽管时间这么久,但今天看起来依然很精彩感人。可见,经典就是经典,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就像莫扎特,斯人已去,但他的音乐已经流传了二百多年,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而且会继续流传下去。
只是不知道,同时流传下来的,会不会还有嫉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创意安天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创意安天 ( 京ICP备09068574,ICP证100468号。 )

GMT+8, 2024-12-23 10:1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