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本雅明的名字虽然听过多次,但第一次对他的思想产生兴趣是从七八年前开始的。那时候听说金秋野博士当年研究库哈斯的硕士论文,是从本雅明写起的。我没有读过金博士论文,后来阅读本雅明的文字,可以说读了几遍才品出其伟大之处,不过和库哈斯的联系还是难以读出,难道是以影响过库哈斯的“都市情境主义”为中介?去年Nomad老师来同济讲解Andrew Benjamin从本雅明思想出发探讨建筑现代性问题Style and Time,有很大收获。上个学期为常老师的《建筑人类学》课准备关于本雅明的讲座时,终于领悟了本雅明的思想对现代社会都市人状态的把握,是理解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的钥匙,而这个钥匙的进一步延伸,确实可以通向库哈斯。如果愿意的话,换个角度思考也可以通向其他当代重要建筑师。
谈起本雅明与艺术,最为人所知的文献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其中最重要的定义是Aura。这个Aura可以被翻译为光韵、灵韵、灵光,其本意是基督头像后面的光晕。这个Aura看似艺术品本身散发出来的魅力,实际上来自于人观赏艺术品的方式。在传统社会形态下生活的人,观赏艺术品会在一种膜拜的心态下对其凝神静思,以一种较低的姿态仔细体察和吸收艺术品中触动人的意识微妙之处的共鸣,这样,观赏者就接收到了艺术品散发出来的Aura。而这种凝神静思,不仅仅是前现代人们观赏艺术作品的常态,也是那个时代生活中并不陌生的状态。
但现代都市生活的特点已经使人的行为和观赏方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这种凝神静思已经不再是人们生活的常态。《关于波德莱尔的几个主题》揭示了现代都市生活与前现代生活的重要差别。本雅明借用了普鲁斯特小说里对两种记忆的区分,一种是意愿性记忆,你有意识想起的东西,另一种是非意愿性记忆,如早餐牛奶的气味让你想起小时候的情景。接下来,本雅明又区分了两种经验:Erfahrung 和 Erlebnis,这两种都是来自于无意识的经验,但前现代生活中经验接近于前者,与习惯和非意愿性的记忆有关,后者则来自于现代工业化城市类似工人流水线作业般的机械重复带给现代人的一种本能,就像卓别林拧螺丝拧惯了看到什么都觉得像螺丝一样。前者虽也是无意识和漫不经心,但和非意愿性记忆有关,进而与Aura有关,后者就无论如何也谈不上Aura了。所以,这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关于现代艺术没有Aura的论断不是没有关联的。
在当代人们都习惯于卓别林式的机械性生活方式时,艺术作品也便难以唤起与观众间Aura的交流。这时候,现代艺术,本雅明以波德莱尔的诗歌为例,采用的不是唤起Aura的方式,而是一种Shock的方式,把你从机械性生活方式中唤醒,让你猛然觉察到在你身边而你没有注意的一种状态。除了波德莱尔之外,布莱希特的戏剧不想让观众入戏太深,不断提醒观众我们是在演戏,试图通过间离的效果启发观众的思考。《等待戈多》类的荒诞派艺术,贾樟柯早期的电影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展示赋予一种陌生和荒诞的效果都是这种方式。
本雅明说建筑一直是没有Aura的艺术,因为其一直在漫不经心中被体验。这也未必尽然。对于旅行者来说,对建筑的体验也来自于凝神静思,建筑也便具有了Aura。本雅明对记忆中的柏林、那不勒斯、莫斯科和巴黎的描绘并不是波德莱尔式的,也不是置身于城市中flaeur视角,而是充满了一种陌生和神秘的体验,比如“一个人与整个城市战斗”,“和城市在恋爱”。即使谈论波德莱尔,本雅明认为拱廊中flaeur与人群的交流也是一种Aura的交流,虽然实际得到的回应并不与期望相符。
本雅明对Aura的态度是矛盾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他以马克思主义的进步观认为失去Aura给艺术带来的新的契机,但另一方面,他的其他作品却多数流露出对于Aura消逝的留恋和哀伤。
真正没有Aura的城市不是本雅明描写的城市,也不是波德莱尔置身的19世纪工业城市,而是库哈斯所写的“广普城市”和“垃圾空间”。库哈斯的笔调冷峻,但文中的生活细节却又那么熟悉。不光是对城市,库哈斯的建筑设计追求的也是相似的境界。这里,重要的不是Aura,而是Shock,不是让你在他的建筑面前仔细欣赏和留连忘返,而是通过他的作品,直接让你意识到你习以为常的事物的荒诞性,启发你重新思考和审视。所以,库哈斯不重视细部的精美,是与他的整体思路相一致的。
Nomad老师讲解Andrew Benjamin从本雅明那里看到的两种现代性,一种是前面说的唤醒式的Shock,另一种是以世博会为代表的对于新奇的追求。Andrew Benjamin所提倡的是前者。后者的极致就是迪斯尼乐园式的“退步乌托邦”,制造一种幻境让你沉溺于其中。可惜的是,这是当前艺术界、建筑界,尤其是房地产开发商的首要追求。前者没有Aura,后者矫揉造作地要创造一种脆弱的、一碰就破的虚假Aura。库哈斯属于前者。
但是在现代的语境下并不能说库哈斯式的Shock就是唯一的出路,而Aura已经死路一条。比如当代瑞士建筑,在形式简化到极限状态的同时“具有强烈的身体性”。也就是通过身体的综合感知唤起本雅明说的“非意愿性记忆”,进而获得并未凝神静思,在漫不经心状态下Aura感知的渠道。“这种强烈的身体性可能源自我们对于重新发掘新鲜而且近乎现象学的感知的需要有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