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创意安天

尹鸿:2009,中国电影为什么逆势“大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5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失业危机、就业危机……,都没有能够挡住中国电影一路狂奔的脚步。

2009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60亿几成定局,在GDP保8的背景下年涨幅竟高达40%以上;

全年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将超10部,电影市场普遍活跃;

一直不温不火的动画片市场也屡次出现票房黑马,动画一代正在成为电影观众主力;

各大电影院黄金时间常常观者如云,一票难求,连张艺谋的二人转电影都成为热门;

电影档期越来越多越来越长,新片供给远远超过影厅容量;

同期有超过10部影片同时上映,观众选择余地越来越大;

一部用作献礼的主旋律影片《建国大业》,一时间成为最流行的电影文化;

还有华谊兄弟作为中国电影行业“第一股”冲进创业板,用电影和明星品牌吸引了众多投资者青睐;

宁浩、陆川这样的新生代导演打破了第五代的一统天下,踏进“亿元票房俱乐部”……

中国电影正用得上一句伟人说过的话来形容:形势一片大好,不是小好。

如果说,美国电影出现“大牛”,并不奇怪,因为美国是世界电影的唯一超级大国,电影工业基础深厚、市场积累充分,而且美国人没有那么多可以免费看的电视频道和那么多的电视剧,更没有那么容易得到盗版;但是,中国电影能够从几年前的奄奄一息到如今的如火如荼,却让人觉得多少有些不可思议。中国是世界上开路电视频道(指不收费,用地面卫星接收器直接收到信号)最多、电视剧播出最多的国家,中国也是世界上盗版渠道和盗版内容最防不胜防的国家,在这些更方便更廉价更丰富的替代内容的激烈竞争中,还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惜重金、不惜时间、不惜越来越大的交通成本去电影院,让中国电影票房连续7年来年平均以30%以上的幅度高速增长,确实是一个奇迹。

这个奇迹的产生,可能首先是因为中国人的文化消费能力和文化消费需求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改善在不断提高。尽管中国人均收入增长幅度有限,但是城市人口特别是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在不断膨胀,收入规模的增长也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玩笑说,人活着无非是两种状态:没吃饱和吃饱了撑的。而后一种状态,就是经济学家所谓的恩格尔系数所反映的发展状态。当人们基本物质需求满足之后,精神需求就会越来越强,为满足精神需求而付出时间和金钱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大。中国电影,恰恰赶上了这样一个机遇,在城市,主要是大城市,成为吃饱了撑的那部分人群最热衷的精神消费产品。

当然,需求必须有相应的供给才能构成电影市场的火热。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达成了共识,但是至少是那些在电影市场上获得了收获的人,已经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由于媒介的多样化,特别是电视媒介和网络内容的发展,中国电影早已经不是前电视时代的全民电影和全功能电影了,全中国人看电影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的电影只有具备影院的“必看性”,才能说服观众从电视机前的沙发上、电脑前的椅子上站起来,花费时间和金钱进入影院。所以,那些能够进入市场、能够占领市场的电影,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讨好”那些家庭束缚比较少、愿意花钱找乐子的年轻人,明星、动漫、情色、动作这些与青春期心理关联的因素因而被不断放大;电影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电影的娱乐性、宣泄性,因为今天已经不大可能有人花钱花时间到电影院来接受所谓的“教育”和“知识”了;电影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调影片的视听奇观性、感官刺激性、心理释放性,以适应影院这种不同于其他空间的封闭、强制、大屏幕、共同观看的特点。

娱乐性、青年性、影院性,几乎成为了如今所有具有市场影响力的电影的共同特点。而在这种特点引导下,新的影院的建设、新的银幕的迅速增加,一方面是对电影市场供求关系的一种反应,另一方面也是对这种供求关系的推动。多厅化、时尚化、商圈化、高档化的影院建设成为了中国电影市场供求关系的桥梁。

当然,由于中国电影的底子太薄,中国电影的生存环境面临电视剧、盗版影像太惨烈的竞争,所以,中国电影与欧洲电影相比,甚至与美国电影相比,都可能显得太浮躁、太急功近利,太有奶便是娘。中国电影用尽了浑身解数,在商业元素的配置上、商业炒作上出重拳、下重药、大忽悠。于是,难免会出现叫座不叫好、养眼不养心、雅俗不共赏、大而不当,甚至虚报票房、雇佣网络打手等等负面现象,导致电影文化品质受到影响,电影艺术品质也被过度山寨化搞的不伦不类。贺岁期间,《花木兰》的有心无力,《三枪》的“芙蓉姐姐(博客)”策略,都是这种电影趋势的产物。

任何破釜沉舟的行为,肯定都会有偏激性,或者我们常常说的矫枉过正。在中国电影的特殊生存环境中,也许这种浮躁,是一个难以避免的阶段,是转型期的阵痛,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才是硬道理。小饼干无法细分,只有市场蛋糕做大了,电影文化的多样性、电影市场的细分才有可能;像现在这样,每个中国人平均8年以上才进一次电影院,除了少数几部那些大制作、大炒作的所谓大片以外,其他影片连生存空间都没有,何来从容和高雅。只有当我们的观众习惯了每周、每月看电影的时候,他们才有可能既需要养眼也需要养心,既需要下里巴人也会惦记阳春白雪。所以,中国电影是从死亡之谷绝处逢生的,缺些从容之气,略显暴发心态,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这种理解,不应该是放任。实际上,中国电影只有在观众的成长中才能成长。至少,在观众的批评声中,《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这样的拼盘式商业大片已经很难再出现了,而今年风起云涌的山寨喜剧也肯定会在观众的冷眼中自我救赎。无论是《集结号》、《梅兰芳》或是《建国大业》、《风声》,中国电影肯定是在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形神兼备。当然,与美国电影《2012》、《变形金刚》这样的好莱坞大片的制作水平相比,与《返老还童》、《入殓师》这样的精致深邃的影片的艺术品质相比,中国电影仍然山高水长,成长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大很大。特别是,当张艺谋这样的国际级导演,都不惜以宝马的品牌去争夺夏利的市场,实在是中国电影的悲哀。身份,并不仅是一种装腔作势,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态度,否则电影世界就会乱套了。

总之,标志观众规模的电影票房的不断增加是中国电影能够变得越来越从容不迫的前提,而观众电影趣味的成熟和多样则是引导中国电影文化品质和艺术品质提升的风向标。电影既然走向了市场,观众就是上帝。上帝好什么,中国电影就会是什么。当然,有时电影也会误导或者诱惑上帝,那就看我们这些上帝是否能够眼明心亮、高瞻远瞩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创意安天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创意安天 ( 京ICP备09068574,ICP证100468号。 )

GMT+8, 2025-2-8 20: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